大学哩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资讯要闻 > 政策资讯
>破解三农难题 ——农村职成教育大有可为

破解三农难题 ——农村职成教育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 2017-09-17 阅读:(33847)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作者:刘杰 李玉兰出自:光明微教育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2日1难题:农村发展遭遇严重人才瓶颈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遭遇越来越明

作者:刘杰  李玉兰   出自:光明微教育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2日

 1 

难题:农村发展遭遇严重人才瓶颈

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遭遇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严重的人才瓶颈。


数量萎缩。当前农民工总量约有2.3亿,每年以900万~1000万人的速度加速转移,务农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农村出现空心化。


结构失衡。平均年龄接近50岁,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年化,性别结构呈妇孺化。


素质堪忧。由于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留在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逐步降低的趋势。2015年的抽样调查发现,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到67.5%。


后继乏人。据各行业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仅剩237所,涉农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毕业后也争相“跳农门”,新生代劳动力去农离农现象严重。


机构缺失。基层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呈现大踏步减少趋势。“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重大的现实问题。


 2 

破题:农村职成教走在前面


解决三农难题,关键瓶颈就在“人”。而要做好这些在农村地区从事具体农业生产的人的工作,就必须提升生产能力和劳动效益。出路在哪?加强和发展能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民生产的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势在必行。


农村职成教育的战略性的重要意义不待多言,有关部门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相关举措,也的确一直没有中断:教育部等九部门就优先扶持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办好1000个涉农专业点,普遍提升农业职业学校办学水平;13个粮食主产省、21个重点市和800个产粮大县、600个大城市郊区和蔬菜优势产区,则立足各自实际需求,重点设置和发展一批农业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


农村职成教在困境中的稳步推进,持续到2013年,迎来了战略性的重大进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人社部、农业部等部门出台规划,决定创建300个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多部门合作推进农村职成教示范县的格局成形,而用示范县建设来带动各地的农村职成教育重振信心和活力,也就水到渠成,并带来了实际的动作。


换言之,破解三农难题,农村职成教育应该也走在了前面。


 3 

示范:抓住县域农业发展的急需


因为盯住了县域农业生产组织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创建迅速得到了各省县级人民政府的积极响应。98个首批申报县,最后入围59个。有了工作抓手和清晰目标,示范各县积极性大增,创新之策、长远之计也就层出不穷。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基础能力增强。黑龙江省为该省每个示范创建县拨付专项经费1000万元,各创建县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专项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为县域内涉农职成教学校划拨土地、新建校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山东省诸城市投资7000多万元,启动镇街社区学院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13所符合省定办学标准的镇街社区教育中心;福建省福清市则划拨教育用地200亩,启动规划建设公共实训中心;龙海市计划投资3.8亿元,对职教中心进行全面改造提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天津市全部实现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三独立”,即编制独立、校舍独立,经费独立,每一个成人教育中心校还配备了3名教师;静海区等4个县区,加强了职教中心和成人教育中心校的教师队伍,配置了可以指导实际生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还建立起职校教师补充新机制。


一大批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人员编制得到解决,合理满员的师资队伍保障也提高了这些学校的办学水平,一度消沉的农村成人教育阵地不仅得到巩固,还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从教育内部强化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发展。黑龙江省讷河市建设“三教融通”相互衔接的农村学校,主动引进隆平高科等知名企业,形成了地企合作、农科教结合等办学模式;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则在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实现了办学条件、招生数量等“四个大体相当”。农村职成教组成形式、办学宽度、质量深度都得到加强。


而因为紧紧围绕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农村职成教得到优化,还同时优化了专业布局。职成教学校面向农民开展了实用技术、就业创业、乡风文明、法制宣传、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等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各校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学技术到职校,想致富找成校”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家庭致富奔小康的必然选择。天津市蓟州区孙各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就带领当地农民组成核桃、板栗、养蜂等合作社,使全镇农民平均收入达每年人均7200元,提高了2000元。百姓获得实惠,农民也逐步养成了学习习惯,奠定了广大农村地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示范县创建工作不仅是简单加强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同时也对乡俗民风的形成、党群关系的改善、社区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助推精准扶贫、弘扬传统文化形成积极推动,更为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保障。


 4 

前行:为三农问题解决打下根基


农村职成教育机构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


无论是农村健康和谐发展,还是长治久安,都要求我们下更大决心、花更大精力去服务一方百姓,满足他们的教育培训需要。这是暖心助脑的大事。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创建工作就是要更加关注“人”的教育培训问题。这里的“人”是指生活工作在县及县以下的人群,因为所有涉及三农的话题,都离不开他们的素质提升。我们不能只是埋怨农民素质低,而是要把提高农民、扶持农民作为优先工作进行。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创建,就是推进农村职成教育现代化建设,落实党和国家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


随着农村职成教育的推动,技术培训实现了农民转型、技术帮扶实现了农民增收、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又助力了农民素养提高、技术的支持助力了新农村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实实在在地落实着中央“三农”工作战略的要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职成教育特别是农村职成教育,在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能力、促进农村人才创业就业、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一批示范县,创新农村职成教育发展模式,加快农村职成教育现代化建设,不仅可以把现代的技术、生活方式以及经营理念导入农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而且可以在农村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灌注新动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作者:刘杰 系教育部职成司调研员)


记者走访

——农村职成教育助力农民素质提升




延伸农业产业链,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中央一号文件这些目标都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提高农民素质。


如何有效提高农民素质,进而形成农村发展新格局?


日前,记者走访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近距离观察农村职成教育如何推动“刷新”新农村。


 1 

农民与教授“接上轨”


“农村职成校是接地气的学校。”天津市静海区梁头镇孙庄子村的种枣大户王瑞玺说,“农民真的需要科技培训,职成校让我们有了获取新技术新信息的意识和渠道。有技术问题能通过职成校联系专家来给我们上课,要不然我一个农民,上哪里找教授啊?”说这话时,王瑞玺刚刚上完一次冬季果树剪枝培训课。


王瑞玺也是梁头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成校”)的“讲师”之一,这个学校在全镇18个村全部建立了“村分校”,王瑞玺家的果园则是三个实训基地之一。


王瑞玺种果树依靠科技,在当地带头引进“SOD植物种植技术”增强冬枣的抗病能力,建设了120亩冬枣园,成为全县第一家绿色无公害冬枣园。


村里的“能人”在果树下传授致富经验,谁不去学学?反过来,“能人”们对成校的期待也在提高。静海区大邱庄镇成校的一个实训基地设在津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张延林告诉记者:“我们合作社离了成校培训可不行。”

“大棚里干活的多数是村里的50后、60后,流动量大。大棚里光西红柿就六七个品种,种植要求不同,每个品种都得培训,农机、农药使用也要培训。四季生产,你想培训需求有多大?成校发挥的作用很大。”张延林说。



 2 

培训围着需求转


“至今东武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苏东坡诗中的“东武”正是现在的山东诸城。2009年,山东诸城依托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乡镇(街道)成教中心和20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社区学院。如今,这所社区学院设立了14个镇街分院和208个社区教学站,被称为“老百姓自己的大学”。


诸城市皇华镇柏戈庄的村民祝明做红薯粉皮加工,每年在网上销售粉皮5000多箱。他的厂子从一个乡村作坊向“互联网+”企业迈进。网络销售始于诸城农村社区学院皇华分院的电商培训项目。


“生产的土特产卖不出去,农民很想建自己的网店,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知识。”皇华分院院长闵祥卫说,该社区学院开展了16期“电子商务知识培训班”,培训了506人。现在,全镇开了16家淘宝网店,大小企业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网站。


诸城农村社区学院的培训五花八门。社区学院设在每个村里的教学站一年四季都放着“社区居民教育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农民想学点啥,填一下问卷。教学站根据问卷反馈组织培训。


 3 

转变观念比培训技术更重要


“农民意识跟不上时代节拍,种庄稼,看见萝卜贵了跟风种萝卜,白菜贵了种白菜,大家一起种多了卖不掉。有的人边打工边种田,种田种不好,打工也挣不多。辛苦劳作年复一年,经济收入难以提高。”静海区梁头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刘忠强说,改变农民意识,通过培训让他们获得发家致富的新本领,是农村职成教育当前最重要的课题。


诸城市教育局局长李熙良说:“改变农村生活面貌和生活方式,最终要靠老百姓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生活观念的改变。社区教育就担负这个责任。不仅仅是培训一个种植养殖技术,让农民转变观念,主动寻找、学习技术更重要。”


2016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希望以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加强农村职成教育的基层阵地建设,更好地服务“三农”。天津市静海区、山东省诸城市的农村职成教育都被纳入当地财政保障范围。


“居民渴求免费技术培训,但是目前社区教育经费还很少。”诸城农村社区学院桃林分院院长王增勇说,“像我们社区,人均1块钱,总共才3万多,有时候下拨还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其实现在国家对农民培训经费投入不少,农业口的各种培训上级都有专项经费,但是农业局在基层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培训平台,如果能够通过顶层设计,将二者结合起来,或者也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就好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行情资讯

热门产品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