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柳州市人民政府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管理的公办普通高等学 校。学校的前身是 1956 年成立的铁道部属、柳州铁路局管理的柳州铁路运输学校,1958—1962 年曾升格举办广西铁道专科学校和柳州铁道学院。1997 年以来,先后合并了广西电大柳铁分校、 柳州铁路局教师进修学校、柳州铁路司机学校和柳州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2003 年 8 月,经广 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柳州铁路运输学校的基础上组建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004 年 10 月,学校由柳州铁路局整体移交柳州市人民政府管理。2009 年 5 月更名为柳州铁道职业 技术学院。 学校设运输管理学院、电子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动力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学院、汽 车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公共教学部、社会科学部和远程教育中心等 10 个教学单位,开设 专业 38 个。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 9003 人,教职工 593 人,其中专任教师 414 人,教授、副 教授 91 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113 人。建有校内综合实训基地 14 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达7715.12万元,信息化设备资产值690.18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36.2万册,电子图书18432GB, 征订期刊 640 种,报纸 78 种。 学校目前有和平路校区和官塘校区两个校区。和平路校区占地面积 2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3 万平方米。官塘新校园位于柳州市柳东新区大学西路官塘职教园区,新校园按 1.2 万人规模 建设,占地面积 66 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 28 万平米,目前已交付使用建筑面积 23 万平方米。 至 2013 年 12 月,新校园常驻全日制在校生达 7788 人。 学校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 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 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走特色创新之路, 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依托行业,立足 广西,辐射全国,服务基层。以高职学历教育为主,向行业培训、社区成人教育延伸;以工科专 业为主,其他专业协调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努力建设特色 鲜明的高水平示范性高职学院。‛的定位目标,秉承‚明德砺志,求知笃行‛的校训,弘扬‚艰 苦奋斗,虚心善学,实干创新,勇于攀登‛的学校精神,按照‚强调服务,强抓质量,强固技能, 强化特色‛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不断提高办学水 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了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汽车与制造、土建等专业(群)为主,艺 术设计、财经、旅游等专业(群)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以岗导 学,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成为服务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的一支重 要高等职业教育力量。 2 学校近年来办学成绩显著。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 4 个,自治区级优质专业 1 个、特 色专业 6 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3 门、交通教指委精品课程 1 门。现有全国优秀教师 2 人,拥 有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2 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1 个,校级教学团队 6 个,专业教师中 双师素质比例达 64%。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 4 个,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 4 个, 自治区示范性建设实训基地 2 个,柳州市千万元设备值经营性实训基地 3 个。2006 年以来,高 职毕业生就业率均达 95%以上,位居全区同类院校前列;学生参加自治区级以上各类竞赛连续 获奖,其中在近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获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1 项、三等奖 11 项,是代表广西参赛队伍最多、成绩最好的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铁路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自治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高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单位、全区高校毕 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和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 2008 年教育部高职 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9 年,学校被列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 院校重点培育单位;2010 年,学校被正式确认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 2013 年 4 月,学校获柳州市 2009—2012 年创‚五好‛基层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先进集体。 2013 年 5 月,官塘校区 5 栋学生公寓被评为广西高校示范性标准化学生公寓。 2013 年 6 月,学校被确定为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 2013 年 8 月,学校获柳州市教育系统 2012 年安全生产履职考核先进单位。 2013 年 12 月,学校获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3 年 10 月,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校内‚二级管理‛体制,整合优化校内资源,激发学 校办学活力,经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我校对校内部分单位(部门)进行了更名。其 中,成人教育分院更名为成人教育学院、招生就业指导中心更名为招生就业处、后勤保障部更 名为后勤保障处、运输与经济管理系更名为运输管理学院、电子工程系更名为电子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更名为信息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更名为动力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更名为建筑技 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更名为汽车技术学院。同时,将原机电工程系的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 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械制造类专业转入汽车技术学院。 (此内容更新于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